对外合作交流处

(国际交流中心、校友会)

穿越时空对话 赓续红色血脉

时间:2023-04-28 09:08 作者:陈灏 来源: 党委宣传部

(本网讯 陈灏)4月27日,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心导演谢申照、郝晓霞率摄制组一行六人在我校孝文化艺术传承与教育基地,专访抗美援朝战争上甘岭战役亲历者、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、第三届湖北省道德模范魏迪仁老师。穿越时空的对话,感人肺腑;面向未来的思索,给人启迪。

魏迪仁是我校教师,今年95岁,是湖北职院“孝道中国”思政金课教师团队成员,离休后曾任学校关工委常务副主任等。魏迪仁戎马半生,战功赫赫,1948年初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,参加过淮海战役、渡江战役、大西南剿匪和抗美援朝战争。上世纪七十年代,魏迪仁老师转业到我校工作,开始了漫长的思想政治工作生涯。五十多年来,魏迪仁老师坚持在省内外义务作报告,讲抗美援朝战争,讲上甘岭战役,讲黄继光等英雄群体的故事,引导青少年赓续红色血脉,传承红色基因,弘扬中华孝道,厚植家国情怀,勇作时代新人。

七十年来,英雄从未走远

2023年是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。在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中,上甘岭战役是影响停战谈判进程的关键一战。此战之后,以美军为首的“联合国军”再未向志愿军发动营以上规模的进攻,朝鲜战局从此稳定在北纬38度线上。

上甘岭战役是一场以弱胜强的战役,也是参战双方意志品质的对抗,它让中国军人赢得了世界的尊重,集中体现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。

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录片《上甘岭》以“上甘岭战役”为主,从战略战术、武器装备、英雄人物三个维度,全景式分析和解读这场经典之战,通过采访魏迪仁等健在的英雄群体,讲述上甘岭上发生的感人故事,跨越时空再现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的崇高风范,展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民族品格,体现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,弘扬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。

往事历历在目,战友永记心头。“15军是上甘岭战役的主要参战部队,我与英雄黄继光一个营队,并任该营机枪连指导员。”在西校区文博馆二楼,魏迪仁老师以亲身经历、准确记忆、朴实语言、战友深情,讲述了抗美援朝战争上甘岭战役黄继光、孙占元等英雄群体的故事等,真实还原了70年前那场震惊世界的战役。

保家卫国,正义之师勇无敌

上甘岭战役从1952年10月14日开始,于11月27日告一段落,持续43昼夜,以美军彻底失败告终。硝烟散去70周年,最可爱的人——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党的领导下,铸就的精神高峰,时之越久,越显高峻与巍峨,永远屹立东方,激励我们向前!

魏迪仁所在的15军45师,在接受上甘岭地区防御任务后,他们立即动手打坑道,修工事。没有工具,自己造,没有原料自己找。“美军投下大量炸弾片,都是免费赠送的挺好钢铁材料。”

毛泽东主席曾说,“美军是钢多气少,我军是钢少气多”。上甘岭战役充分表现了我军的“气多”,这个“气”,就是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“保家卫国,抗美援朝”无私无畏的英雄之气,就是为祖国、为人民、为正义、为和平而战的浩然正气。

党的领导,是胜利的源泉

上甘岭战役的胜利,充分证明了党的领导是胜利之源,红旗高举必定胜利!共产党的坚强领导,培养了人民战士的铮铮骨气。

这种骨气,建立在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基础之上,建立在支部建在连队的基础之上,建立在坚强政治思想工作基础之上,建立在崇高的科学理想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基础之上。有党的领导,就有了主心骨,有了信仰,有了和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和力量。

在上甘岭战役中,每条坑道都建立党的支部或党小组。正如魏迪仁老师所言:“当年井冈山支部建在连上,今天我们支部建在坑道里。”基层党组织就是战斗堡垒,把来自各个连队的成员团结在一起,形成打不垮炸不烂的钢铁拳头。共产党员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,冲锋在前,退却在后。

一位指导员负伤失明,也坚持作思想工作,摸着为战士装填子弹。在共产党员带领下,大家战胜难于想象的艰难困苦。没有饮水,他们舐石壁,喝尿液。一个苹果,推来让去。伤员们互让医药,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,把死的威胁留给自己。正是党支部的堡垒作用,成为我军迎难而上并且越战越勇、越战越强的根本原因。

思政工作,凝聚血肉长城

“为将之道,当先治心。”思想政治工作是提高部队战斗力的重要手段,是实现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保证。崇高的理想、坚定的信念,是革命军人的灵魂,是克敌制胜的决定性因素。

魏迪仁在他的抗美援朝回忆录《战地岁月》中讲道,在出国作战前夕,15军就深入进行了“抗美援朝,保家卫国”的备战动员教育工作。志愿军政治部在全军系统的进行了热爱祖国、热爱朝鲜人民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,向广大干部战士宣讲:“参战对中国、对朝鲜、对东方极为有利,我们不出兵则对各方都不利”“我们不但有必要出兵参战,而且也一定能战胜美帝国主义。因为美帝国主义是纸老虎。最好的胜利一定属于中朝人民。”随后还进行了“不怕艰苦、不怕牺牲”,杀敌建功的革命英雄主义教育,进一步树立战略上藐视敌人,战术上重视敌人的思想,凝聚起一道坚不可摧的血肉长城,为志愿军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。

第一次见到“喀秋莎

“喀秋莎站在那峻峭的岸上,歌声好像明媚的春光”...

“喀秋莎”是苏联卫国战争时期流传甚广的歌曲,还是一款苏联大规模量产的多管自行火箭炮。该炮共有八条发射管道,以每条管道一次可射出枚炮弹来看,24门喀秋莎一次就能向敌军阵地发射384枚炮弹,并且这款火箭炮填装步骤简洁方便,半小时内24门喀秋莎火箭炮就能射出1152枚炮弹。

在之前的几次战役中,志愿军面对美军,凭借着坚韧的精神、绝佳的作战策略多次击退强大敌人,但是双方的装备差距悬殊,我军歼灭敌军的同时也付出了很大的伤亡。后来苏联将喀秋莎火箭炮送上了朝鲜战场,志愿军的火力得到了很大提升。

上甘岭战役中,喀秋莎也加入了战斗。魏迪仁介绍,“当在阵地上第一次见到喀秋莎排山倒海的凌厉攻势,我们都被深深震撼住了”。魏迪仁说,把科学技术应用到国防建设中去,更好地保家卫国。

弘扬工匠精神  展现职教风采

《庄子·徐无鬼》中记载:木匠石挥舞沉重的斧子,砍掉郢人鼻尖上的白灰,却不伤郢人分毫。“匠石运斤”由此得来,形容技艺精湛。

时代呼唤人才,劳动创造幸福,实干成就伟业。聆听了魏迪仁老师的专访,2021级学生王梅说“我们要始终坚持精益求精的标准,保持严谨细致的作风,发扬锐意创新的精神,爱一行、专一行、精一行,在强校有我进程中贡献青春、智慧和力量。”

如果总是“差不多”,最后就会“差很多”,总是“落后一点”,最后就会“落下一大截”,只有以饱满的热情去迎接挑战,才能在今后的各种“瓷器活”面前漂亮的使出“金刚钻”。

近年来,湖北职院心怀“国之大者”,坚持正确办学方向,把握湖北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对职业教育提出的新要求,增强职业教育自觉,坚定职业教育自信,勇担职教使命,不断锐意进取,大力弘扬劳模精神、劳动精神、工匠精神,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。立足孝感、服务湖北、辐射全国、接轨国际,积极投身“强校有我”主题实践活动,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、能工巧匠、大国工匠,服务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。(审核:田寿永)